致力心理学本土化 为心破蒙 为民开智 ——专访“华夏五行能量学”创始人孟柏旬先生
■ 云南政协报记者 李智英 伏自文 文·图
热爱传统文化成就事业
孟柏旬,中国致公党党员,字"真祥",号"儒仙",祖籍山东淄博,亚圣孟子后裔,七十五代。自幼承袭先祖家学,研习儒家及"道、释、医、易"文化。是"华夏五行能量学"创始人,中国本土心理学践行者、儒家心学倡导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级中医医师,创办昆明孟府书院和如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有限公司,担任院长、董事长。
孟柏旬介绍,根据清光绪年间《孟子世家谱》,他属"四派、九户",邹城孟林山头户之后。其高祖为孟昭玺,曾祖为孟宪括,生时恰逢清末民初,幼好习武,怀进步思想,支持新政变法。据传常和梁启超等进步人士频有往来,后为躲避朝廷通缉,向北远行,闯关东至东北落脚并置办得一片家业,常施粥舍药接济邻里。孟柏旬祖父为孟庆福,年少即参军入伍,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春解放后,被安排留在长春市。他祖父转业后,工作在红旗机床厂,在厂期间,由国家保送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市委,在榆树搞三年社教,回来后在长春市人事局工作,后调任化工三厂政工科科长,厂长级待遇。他祖父在世之时,常怀曾祖遗训,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作为家里仅有的大学生,深受党的培养,孟庆福嘴上常言"没有国,哪有家"。
孟柏旬幼年时,他父亲也是共产党员,父母经常在外奔忙,便将他交给祖父祖母照看,因此,孟柏旬的启蒙教育,就是由其祖父开启的。"祖父十分看重文化,我又是家里的长子长孙,因此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现在想来,祖父当年的教育理念非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比较有前瞻性。起初,祖父最先教我在‘田字格里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的简洁汉字,要求横平竖直。同时,祖父教我在《新华字典》认识‘汉语拼音,而后《唐诗》《宋词》,结合《新华字典》的偏旁部首查字、识字,‘汉语拼音的发音,来认识这个字的读音。祖父就是这样教导我,每天写一篇‘田字格,认一首古诗词。3-4岁开始进入到学习儒家经典的阶段,我的学前教育就是在祖父的引导下完成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人生阅历的增加,孟柏旬越来越发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点点滴滴中,很多时候是民日用而不自知。他认识到,古今之间,不应该将其割裂开,应是博古通今、正本清源、古为今用的关系。
为了研习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深入到民间,回归到民间接地气。因此,孟柏旬开始效法古人,四处游学访贤,一路之上,住道观、宿古寺,拜隐士、朝大德......渐渐地,孟柏旬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落实到当代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实践当中。
2010年,孟柏旬南下云南,数月闭关于大理巍山巍宝山。闭关期间,他感悟到"儒、释、道、医、易"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可以融为一炉的。基于此,孟柏旬进而构建出以"中国本土心理学"为主导的"华夏五行能量学",以此为理论基础,体用兼备,直观明了地解读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情绪疏导、轻松减压、情感疗愈、伴侣关系解读、亲子关系解读、职业前景规划、个人能量走向及企业管理实战。
孟柏旬出关后,成立昆明"孟府书院",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心理学本土化"为己任。
蒙学教育需要践行本土心理学
谈到"中国本土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心系大义、洞察时弊的孟柏旬首先从目前蒙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针见血地说:"我们现今与古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导致了灵魂的缺失。传统文化要复兴,首先要招魂--文化之魂、民族之魂!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学前启蒙教育,咱们昆明也有不少的蒙馆读经班。但是,目前学前启蒙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办教育的和打算送孩子接受蒙学教育的朋友们注意。"
孟柏旬认为,目前学前启蒙教育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有这么几点:一是上了蒙馆读经班的部分孩子,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表现出精神呆滞的现象,之前的灵气没有了,有些家长认为是读经班起效果了,孩子安静了,是好事,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而学龄前时期正是绝好的开发人创造力的时期,同时也是激励他培养蓬勃向上精神的时期,孩子如果越读越呆板,等于是扼杀创造力。二是有的孩子上了蒙馆,表现出叛逆情绪,还没有上小学,就已经对读书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这是事与愿违的。第三种情况就是有的孩子读经之后,不能够理解经典的内容和现实世界的差异,因为小孩子分辨、判别能力弱,所以当现实和经典中教授的内容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很矛盾,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自闭倾向......"我们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要融入这个社会发挥作用的,不能说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都回深山老林里面清修去了,那样我们教育的意义就没有了。"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孟柏旬认为,学前教育必须成体系。"现在有的蒙学馆教小孩子,老师自己都搞不懂蒙学经典的内容,自己还是学生,他就边学边教,这是典型的拿教育当儿戏。还有的蒙学馆,貌似有体系,蒙学经典的书籍编辑的很多,你没个三五年都学不完,却不知道这些经典在学前教育所起的作用。我说一下蒙学经典在学前教育所应该起的作用。现在的小孩子,尤其是小学生,课业压力繁重,虽然我们一直在减负,但有时候是越减越负。有心的朋友,您可以到小学校园门口看看,放学出来的小孩子,是不是有一些孩子存在含胸驼背、精神涣散的现象。因此,学前启蒙教育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要把小孩子的"精、气、神"培养出来,让他有一股向上的心气,这样他才能在读小学时扛得住那些压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古人管人才叫什么,人才的最高标准古人称之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要有承担和敢担当的精神和能力!"
孟柏旬进一步分析说,这种精神能力,需要情商的培养,我们老祖宗很重视情商,过去我们生活的环境大多是家族的氛围,兄弟姐妹有很多,如何处理好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情商。情商是什么,首先是懂得"情",之后是在这份"情"基础上的情感连接和情感表达。我们常听古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这就是在讲一份情,什么情?亲情!说的是不论我们在任何的人生境遇下,都不要轻视我们的身体乃至拿我们的生命不当回事,因为我们的血肉之躯和生命都联系着父母的心。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份亲情的重要,就像个别高考的学子,一旦高考落榜,就出现轻生的念头,结果不堪设想......这样的心理或悲剧,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在成长时期,没有建立起对"情感"的认知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只追求"目标、结果"式的成长,在情绪处理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空白,一遇到挫折就可能将问题无限放大,导致精神无法承受而崩溃......
"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往深了说,是我们家长的问题。" 孟柏旬介绍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是很表面化的:比如孩子在学校是否听老师话?能不能定定的坐在那里认真听讲?考试分数是多少?等等。同时要求孩子懂得"孝道",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说孩子"不孝"。其实是我们的一些家长,自始至终不知道要培养一个什么的人,更不知道什么"孝"。"孝,我更多的把它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不是概念,依照人类心理的成长发育,是先有体验才有概念。古人为什么在制定家规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们向父母和长辈问安,早上问早安,晚上问晚安?古人知道,说是没有用的,身教最重要,当一个懵懂的孩子,每天都向父母行问安的礼仪,天长日久,他的内心就会把父母放在生命中重要的位置,这不是嘴上教出来的"孝",是每天重复体验出来的"孝"。"
反观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421"的组合,4是夫妻双方的父母,2是夫妻二人,1是孩子。一些家庭中,不是老人、反而是孩子在家庭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6个大人的注意力都关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凡事都是孩子优先,老人其次,父母再次之,自然而然,这样家庭培养的孩子就成了这个家庭的 "小祖宗"。《中庸》讲:"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经》开篇是《乾》《坤》两卦,说的是天地的自然秩序要归位,不能混乱,一旦混乱就失去了根本,但现在一些家庭现状就是这样:天地错位,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一片混乱......
另一种现象,是成年人负面情绪对孩子的直接传导。为什么现在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善于处理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还存在一些虐待动物甚至虐待儿童的事件......这些,都和一个人幼年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成年人,如果他在幼年时期对情感的获得很"匮乏",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那么等他成年后,心理往往就倾向于过度自我,在和异性谈恋爱的时候,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对方,就算组建了家庭,但缺乏信任基础的感情,使得双方的婚姻很难持续下去,进而又可能给自己的孩子造成的同样的心理阴影,使得成年后又可能复制上一代的负面心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父母性情非常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还自我安慰"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扭曲的认知观念:"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转而将家庭生活中的暴力施加在比自己弱小的同伴或是动物身上,以获得心理压力的释放和内心的平衡。
归根结底,我们现在一些家长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性格底色"的培养。因此,他们不知道孩子在离开自己身边之后,他人生的高度在哪里?内心的底线在何处?心灵的广度有多宽?所以,会出现一个孩子考上大学离家后,家长们往往过于担忧:有没有被人欺负?同学关系如何?会不会被不三不四的人带坏......
综上所述,在蒙学教育中,需要践行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让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有扎实的"性格底色"的教育、引导和培养,这样,家长们就可以坦然让自己的孩子逐渐独立去经历风雨和阳光,去面对世界和未来!
中国需要自己的心理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提高。但是,伴随着这个进程,一些人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却凸现出来了。在中国当代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核心方面,就是要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因此,当代的中国社会非常需要心理学,这已经成为专家学者乃至普通民众的共识。孟柏旬进而强调,中国需要自己的心理学。因为外来的东西总是与本土的文化和本土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距离或鸿沟。对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复制和模仿,导致心理学学科所能提供的内容与中国化的背景和民众的社会生活会存在距离。因此,学习和引进当然是必要的,但却不能一直亦步亦趋。孟柏旬提出,中国现在不仅需要心理学,且需要自己独创的心理学,增强中国心理学的创造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所谓独创性的心理学,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应该立足本土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根基。中国当代心理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创的心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
对于自己所致力践行的中国本土心理学,孟柏旬介绍说,中国本土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本土化。孟柏旬认为,在目前阶段,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还比较缺乏原创性的创新。"长期的引进和模仿,使中国的一些心理学研究者,习惯了引经据典,习惯了用别人的语言说别人的研究。当然,再进一步是用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研究,更进一步则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研究。这就需要学术创新,学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术。心理学的创新可以是理论上的创新,可以是方法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新。"
孟柏旬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命名为"华夏五行能量学"。他介绍说,"华夏五行能量学"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在阴阳、五行、儒学、道学、佛学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指引中,结合当今时代对能量、物质、心理等学科的探究,创立起来的一门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用以解读和阐释自然界的"五行"能量是如何作为人类自身的一种"心理驱动"进而演化出不同的"能量原型",从而呈现出我们的"感受、思维、情绪、行为"等层面的不同,影响着我们和伴侣、亲子、职场、财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孟柏旬介绍:""五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或许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中医理论或是风水等,至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的心理是怎样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联系,是一个什么状态,在本土心理学研究中还很少被涉猎或提及。我的研究从"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观念入手,通过精神分析,能量观测,发觉人们自身具有不同"五行"特质的心理能量,在"心理驱动、感受、心智、认知、应对、行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运行模式,通过对这种自身独特的运行模式的解读,又可以反推出相对应的具有"五行"特质的心理能量。这一具有"五行"特质的心理能量,我称之为"能量原型"。简单来说,通过对这些"能量原型"的确认,我们可以快速分析出个人在"伴侣、亲子、职场、财富、环境"等方面的心理能量状态,进而通过对个人的"心理驱动、情绪表达、行为特征、心理呈现、核心关注"等层面的深度解析,做到有针对性的调整、改善、优化和自我觉知。最终实现一个感情甜蜜、家庭美满、财富共赢的幸福人生!"
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商标注册。
在孟柏旬的学员中,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病科主任,他们反馈说,通过"华夏五行能量学"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节省了很多时间,可以非常准确有效的确认出心理来访者或是精神病患者的问题,从而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它的受益群体还有:不知道和孩子如何沟通的家长、感情出现问题的伴侣、在职场进行行政管理不善于处理关系的白领、需要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销售人士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往后的日子我会一心认真总结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本质、目标、规律、体系及其实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在传承中创新的更具现实意义的心理学本土化道路。这条路要足够宽,宽到可以容纳所有人!——且要能行,行到人心里。"继往开来,致力为公!"孟柏旬信心满满的说。
打开微信扫一扫
云南致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