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网站      今天是2025年09月11日星期四 登录工作平台

    州市动态

    昭通

    首页 - 州市动态 - 昭通

    作家刘建忠|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作者: 发表时间:2015年12月11日 点击:4404次
    作者简介
           刘建忠,男,笔名云河,河北省康保县人。放过牛,卖过炭,打过工,是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昭通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刘建忠1990年12月入伍,1997年从北京军区获准调动,只身一人来到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2000年脱去军装,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现任昭通日报社专刊部主任。云南省报纸副刊协会理事,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
           1993年从事写作迄今为止,已在《散文百家》《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家》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50余万字, 80多篇荣获国家、省、市级新闻奖、文学奖。小小说《春花的婚事》发表于新媒体"今日头条"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评,并创下了个人作品130多万人次点击率的纪录。 著有散文集《永远的红纱巾》《行走在文字边缘》等。

     

    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刘建忠

           21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到如今已经整整23年了。

           20多年来,回乡看望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除去在军营里的几次探亲机会外,调到云南17年,只是在去年春节回过一次。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情到深处也难控。这些年,随着工作和家庭的逐渐稳定,奔波的心也渐归安静。安静的日子里,思乡之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涌上心头,甚而愈演愈烈。

           其实,我是个非常恋家的人。小时候上学,母亲总是要把我送到大老远才转身回屋。那时候,母亲和父亲就是我心中的天,生怕"天"塌下来,自己无处藏身。日子久了,虽然懂事了不少,但对故乡和父母的依恋始终让我走不出低矮的土坯房和篱笆墙。后来,渐渐长大才发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不能总是依靠自己的父母。当有一天,看到父母霜染两鬓时,我决定离开故乡去寻找自己的路。于是,在1990年冬天,我走进了晋北腹地的一座军营。

           在军营的日子里,我克制了想家的念头,在经受了一番肉体和精神的磨炼后,在饱尝"忽略"了人格和尊严的严格锻造后,我成熟了,坚强了,长大了。我把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我钟爱的写作上,我把一篇篇文章像小鸟一样"放飞"在军内外的报刊上。没想到,我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我终于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有社会地位的"公家人"。当有一天,我将自己奋斗的人生故事写信告诉父母时,他们哭了。独步于深秋的旷野,看着父母的回信,我也哭了。我知道他们的泪水充满了欣喜、激动,还有隐忍了许久的牵挂与思念。

           此后,我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改变而走近我的父母,相反因为工作的调动,继续远离了父母。我来到了云南,来到了昭通,并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离家远了,我总是想着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但事实上,遥远的路程以及繁忙的工作让我一直不能遂愿。生活在这个以大米为主食的城市里,北方的馒头和大饼常常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然而,故土和亲人却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变成了一种苦涩的梦呓。

           有人说过,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你在哪里站稳了,哪里就是你的故乡。于是,在陌生的城市,渐渐吞下你的方言,吐出满口流利的地方音。那里的一地一景,见证你奔向仕途的开始。功成名就的时候,却有种莫名的孤独。应酬散去,酒气微醺,心潮涌动如山似海的乡愁。

           去年春节,总算找到点时间回了一趟家,而回乡之后才得知,我亲爱的奶奶已辞别人世,父母怕影响我的工作,在奶奶病危时没有告诉我。安埋奶奶的坟茔前,荒草萋萋。跪在那里,我流下的不仅仅是眼泪,还有无法释怀的痛悔和愧疚......

          人言思乡泪,刻骨不轻弹;梦里还故日,未免湿枕毡。尽管,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但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方,漂泊的游子,他的心永远都属于故乡......

     

    文     /刘建忠

    编 辑/李富华 

    打开微信扫一扫

    云南致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