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网站      今天是2025年09月13日星期六 登录工作平台

    州市动态

    昭通

    首页 - 州市动态 - 昭通

    浅析昭通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机遇

    作者: 发表时间:2015年10月09日 点击:3851次
    浅析昭通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三个发展新目标、新定位:努力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目标定位的提出,为云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明了方向,那么,昭通在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坐标经纬中面临着怎样的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央作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对于各省区市来说都是一座金矿,重大战略叠加更是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放眼当前,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连同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民族区域自治等系列优惠政策,均与昭通发展紧密相关......可以说,昭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处于多重重大机遇的密集叠加。

           自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昭通市结合三个定位,全面融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东向连接长江经济带,通江达海、挥师两洋、外引内联、南来北往、东进西出、八面来风的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立足云南、大开北门、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着力构建综合交通、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生态环保、保障服务五大体系,有利于加快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云南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和"昆明-昭通-成渝经济走廊"的桥梁纽带,形成"两头开放、双向流动"格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利用周边经济圈产业发展环境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破除区域内产业发展落后、层次低等困难,推动我市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昭通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共筑中国梦、谱写昭通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昭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任务

     

            面对"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昭通坚持以交通为基础、产业为支撑、城镇为要点、生态为重点、服务为保障,着力构建综合交通、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生态环保四大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昭通市把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决条件,努力打造纵贯南北、横连东西、沟通内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力争到2030年,建成"两横五纵三联络"的高速公路网和"两横六纵一枢纽"的铁路主网架,完成国、省道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形成昭鲁彝大1小时经济圈、全市2小时交通网,建成"一线四港九码头"的水运体系和"七辐射九联动"的航空网,建成昭通燃气管网,完成川气入昭、缅气入昭,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特色产业支撑体系。昭通市以"培育5个千亿元大产业、打造4个百亿元工业园区"为抓手,发挥区位、电力、机遇等比较优势,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产业平台化、信息产业基地化"六化"要求,加快构建以清洁载能和煤硫化工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五大"主导产业及商贸流通、新型能源"两大"成长型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特色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是依托电力改革试点,将电力资源优势转换为现实优势,推进电解锌、水电铝、PVC、新型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分别实现超千亿元目标。同时,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渗透、融合、改造电石乙炔化工、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互动。

           构建滇东北新型城镇体系。滇东北城镇群是全省重点打造的6大城市群之一,是云南连接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按照"一主二副七点"(一主:昭鲁中心城市;二副:水富、镇雄;七点:绥江、盐津、永善、巧家、大关、威信、彝良),"一轴三区两带"(一轴:中部城镇发展轴;三区:中心城市核心发展区、两个副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区;两带:沿金沙江城镇带、新型工业化城镇带)的总体空间结构,着力做强中心、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庄,打造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到2015年,昭鲁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以上。打好巧家、永善、绥江、水富4个沿金沙江县城湖滨生态牌,形成联结紧密、相互带动的高峡平湖特色城镇带;打好镇雄、威信2个县工业商贸和特色旅游牌,成为滇川黔接合部极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城市;打好彝良、盐津、大关3个县城山地城市牌;加快推进省级18个特色小镇、市级11个特色集镇和40个重点集镇优先发展。

           构建长江上游生态环保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昭通夯实"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发展基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战略的大力推进,昭通作为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门户和枢纽节点,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夯实发展基础,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着力点在于打造"六个昭通"。

           抓好基础建设,打造"便捷昭通"。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推进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突破瓶颈制约,着力改善发展条件。一是抓好南北大通道和宜昭、宜毕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成贵铁路、昭通机场迁建和水富港二期扩建工程步伐,尽快把昭通建成为云南的次级交通枢纽中心。二是积极推进中小型水库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努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三是坚持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科学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积极开发中小水电,使昭通真正成为能源大市。

           抓好城镇建设,打造"宜居昭通"。以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为重点,坚持建城镇、兴产业、聚人气,切实打造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体系。一是按照做强中心、做优县城、做特集镇、做美村庄的定位,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集聚、辐射、示范功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水富、镇雄两个副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绥江等7个县城,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集镇和美丽乡村。二是坚持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的路子,推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融共进、同步发展,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支撑产业发展,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产城一体、城园相融、宜居宜业新格局。三是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域,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功能布局,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坚持把空中、地面、地下作为一个整体,把水务、道路、管网作为一个系统,大力实施一批道路交通、供排水管网、电力通信等市政建设,逐步完善城镇设施。

           抓好产业建设,打造"富裕昭通"。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创特色、建支柱,着力构建富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昭通产业升级版。一是着力建设农业产业体系。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抓手,坚定不移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以基地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着力建设新型工业体系。坚定不移走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集群化的道路,继续推进烟草、冶金、化工、电力、煤炭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发展生物产业园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两头在外"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昭通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昭通新型工业化进程。三是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昭通现代服务业发展。

           抓好对外开放,打造"活力昭通"。坚持大开发促进大开放,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昭通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切实为客商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真正做到亲商、和商、爱商、敬商、安商。二是牢固树立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的理念,围绕新型工业化推进、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现代物流发展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支撑作用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开展组团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抓好民生保障,打造"幸福昭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筑牢社会事业网、民生保障网和安全稳定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筑牢社会事业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社会多办医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二是筑牢民生保障网。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创业扶持。抓好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工作,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抓好整村、整乡推进和片区开发,整合资金,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三是筑牢安全稳定网。切实筑牢安全生产思想防线,决不触碰安全红线,牢牢守住不发生重特大事故这条底线,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推行市县乡三级视频联合接访、部门联合集中接访和网上信访,畅通信访渠道,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利益。

           抓好生态建设,打造"美丽昭通"。加快昭通生态战略体系建设,保护好、发展好昭通人民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使昭通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一是抓好生态建设规划。围绕构建协调、平衡、持续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开展生态建设规划体系编制,突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从结构调整、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经济处罚等方面建章立制、加强监管、筑牢防线。二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继续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水域整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森林昭通建设,以城镇面山绿化工作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营造管护。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大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综合治理力度,推动垃圾集中处理。三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推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逐步走向生态农业和无烟工业的道路。

    来源|昭通日报
     文|罗 旭
    编辑|孙楠勋

    打开微信扫一扫

    云南致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