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犹深 情永铭---怀念恩师孙世光
文/李洋
2011年2月21日,归国华侨、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致公党党员、原云南省政协常委、原昆明市政协副主席孙世光先生在泰国清盛驾鹤西去,告别了他的亲人,也告别了他曾经生活了69个年头的世界!
2月23日上午,我在中国致公党云南省委员会办公室得知孙世光先生在泰国清盛与世长辞,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不知所措,止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回忆起与恩师一起的点点滴滴,对恩师无尽的思念使我禁不住流下眼泪,心情除了沉重就是悲伤……
第一次这样真切地感到遗憾和由衷的悲痛,是在听到了恩师离世的噩耗,一刹那间,他的语重心长,他的幽默风趣,他的和蔼可亲,在开启记忆的一刻,全都涌入我的心里,令我久久难以忘记......
恩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在我的内心深处,恩师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是我随时都会挂念的恩师、长辈。我在2005年与孙世光恩师相识,并在他的教诲和不断鼓励下成长,跟恩师来往,我从不拘谨,从不紧张,他人格上的巨大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想去靠近他、尊崇他。
恩师与我缘何认识?有偶然,也有必然,用恩师自己的话来讲,是“我俩有缘啊!”这是一个公交情缘,2005年的一个黄昏,我下班乘73路公交车回家,在途径滇池路正和小区车站的时候,一位慈祥的老人上了车,来到我的身旁,我赶紧起身让座,接着恩师和我聊起了天,详细地问了我的年龄,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还相互留了对方的电话,我就这样结识了孙世光恩师。
刚开始,恩师与我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时间长了我们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恩师非常关心我的工作与生活。恩师身体一直很健康,每次和我出门,大多是步行,他说:“这是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要坚持!”就这样,我与恩师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时间的推移,恩师已经成为我无话不谈的朋友,并在我寂寞或低落的时候关心我,尤其是在我事业生活低谷中依然看重我的价值、信任我、鼓励我……
在恩师家,他给我看了他年青时在印尼巨港中学的生活照。恩师告诉我,他1960年6月高中毕业于印尼巨港中学,当年8月8日蒙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保送回国,服从分配到云南省昆明市,考上云南大学数学系。1964年9月大学毕业分配在昆明市工作至今。70年代开始从事质量管理的实践、研究和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有机地将日本、美国、瑞典、英国等国的先进经验,结合于我国实际,结合于各行业、各企业特点开展了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主要著作、讲议和论文有《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八小时》、《企业质量管理诊断讲议》、《实用定量技术计算方法》、《工序质量控制》和《Xcs- Rs图的原理和应用》、《形位公差场合下的工序质量控制》等,著作和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
2010年,我从新华社云南分社辞职,恩师热情主动的介绍我加入中国致公党,与我促膝长谈,希望我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潜力,为致公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虽然恩师指导我这样做,其实这也是恩师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使是退休闲居在家,恩师仍然不忘为社会贡献一点光与热。2010年玉树地震后,为更好地帮助玉树灾后重建,在得知玉树即将进入雷雨多发期而没有安装避雷设备后,在恩师的促成下,恩师的两位学生致公党党员王昆生、吴都扎创办的民营企业云南欧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玉树地区无偿捐赠并帮助安装20套价值近600万元人民币的等离子拒雷装置,在这批拒雷装置安装后,玉树灾区将远离雷电危害。
一个乐观、豁达、慈祥而又平凡的人,恩师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会在我们忙忙碌碌的时候,悄无声息地离开我们,甚至我们没有能赶上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他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他到另一个未知的天国。恩师啊,噩耗传来的那一刻,我们都在用泪水去弥补着那无法弥补的歉疚和伤痛!恩师的恬淡胸怀、渊博智慧,不追名利,不事虚名,特别是他的一生际遇,是最大的精神力量,永远激励着我们。
深夜,时时念起恩师,难以入睡,推开窗户,遥看星空,那深不可测的苍穹,也许正是恩师的去处。那不可名状,欲弃不能的惆怅和思念袭上心头……